“茶道”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一诗,唐.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“饮茶”条中也有记载,可见早在我国唐代,就已经饮茶有“道”了。
自唐以来,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,如唐代的皎然、陆羽、卢仝、鲁龟蒙、皮日休、白居易,宋代的蔡襄、欧阳修、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,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、陆树声、许次纾、张源、张岱、罗禀、冒襄、袁枚等。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,为茶事推波助澜。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,曾亲自碾茶、点茶、布茶,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《大观茶论》。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,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。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,或以艺术修养入茶,或以佛法禅机入茶,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,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,使中国“茶道”渐次形成。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,如陆羽、皎然、苏轼、赵佶、朱权、张源等。在这种不断发展、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,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、清静、空灵、平和、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,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。
一般认为,茶文化是一种“中介”文化,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,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,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。我个人还以为,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,融汇了儒家、道家及佛家精华,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,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,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,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、自我认识的过程。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,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。或者简单的讲,品饮者对茶的觉悟,称作茶道。由此可见,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,是要实修实证的,不仅要在“理”上认知,更要在“事”上修证,我们要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实质,就应该从茶道实践过程着手,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。也即是说,中国茶道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,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。它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,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。
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句话、八个字来概括:大雅、大美、大悲、大用。
龙泉青瓷
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,位于浙江西南部,与江西、福建两省接壤,以出产青瓷著称。文物普查发现,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,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,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。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、窑址分布最广、产品质量最高、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。翟翕武在1959年5月于龙泉瓷厂时赞叹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梅子流酸泛绿时”。
龙泉窑始于西晋,北宋时已初具规模,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,制瓷技艺登峰造极,梅子青、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,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、汝、定、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。青瓷以瓷质细腻,线条明快流畅、造型端庄浑朴、色泽纯洁而斓著称于世。“青如玉,明如镜,声如磬”的“瓷器之花”不愧为瓷中之宝,珍奇名贵。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,从南宋至明代,福建、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。
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,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,陈桥驿在《龙泉县地名志序》中说:"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,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、阿拉伯海、红海和东非沿海,……,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。"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,明代生产规模不减,但质量下降,至清代逐渐衰落,晚清后曾一度停烧,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。